因为条件所限,我国高校曾长期以教学为主,而科研比较少。这一状况的普遍改变可能只是近十几年。

但是,以前出现过极少数在高校工作的科学家,曾经做出领先国际的研究工作。

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经美国回到战争期间的中国,任职上海医学院的药理学家张昌绍,不仅为我国药理学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自己多次开展世界领先、有应用前景的药理学研究。

年代,张昌绍等从中药常山发现抗疟分子常山碱、常山新碱,是三十年后我国发现青蒿素的先导。年代中国与美国竞赛发现新的抗疟药、年代中国与美国竞争发现新的抗疟药,两次中国领先,在中国普遍长期落后的情况下,非常奇特。

以下两篇文章,介绍过张昌绍。

可歌的事业可泣的人生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对药品有很大的需求。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极少研发出可以占领市场份额的原创性化学药物,到今天仍以仿制药为主,多数重要疾病还依赖进口药物。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希望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以利我国全面健康长期发展。在新药研发方面,国家近年投入大量经费,既为人民需求、也为经济发展。因此,了解我国近代药物研发历史不无裨益。

在抗疟药物研究过程中,中美有过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竞争。二战期间盟国为打破日本对金鸡纳的控制,积极寻找抗疟新药,条件好的美国至少有两大药厂和加州理工学院参与,结果在重庆的中国科学家领先抗疟药研究、并促进了美国的抗疟药研发。越战期间,中越美皆因疟疾严重损失战斗力,中美两国科学家竞争研发新药,结果我国成功获得了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为今天全球标准的一线抗疟药。年代和年代中国在特定的领域两度领先美国。

重温历史不仅给我们信心,也希望有助于努力改观现状。

青蒿素的传承

因我国的研究而推向全球使用、或影响全球市场的单体化学分子,迄今屈指可数。人们熟知的青蒿素、砒霜、维甲酸,其中无疑青蒿素为最佳,因为从植物的抗疟作用,到分离青蒿素,确定和发现其新颖的化学结构,全部是中国的工作。在多年被国内忽视后,青蒿素近年获国际奖项,自然受国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zia.com/xdzyfyl/1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