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品的清朝官员,他们享受什么待遇可
古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因为“一人得道”,可以“鸡犬升天”。曾国藩进京做官前,去看望三个舅舅。大舅一家生活艰难,没有房子住,只能穴居野外。三舅拉着曾国藩的手,恳切地说:“以后我去给你做厨子吧!” 五舅不辞辛苦,一路把曾国藩送到长沙。分别时,五舅说:“过几年我亲自护送你的妻儿进京,你也让我住几天吧!”曾国藩伤感地说:“您别来,京城生活艰难!”曾国藩进京的路上,挨家挨户地拜访同姓宗族和老乡,揣着几千两白银进京,生活依然过得捉襟见肘。 一、清朝京官的窘迫生活 清朝官职是九品十八级,曾国藩初入京城时,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官员,每年的俸禄只有白银45两,还有俸米45石。这点年薪放在普通家庭,可以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但是,作为一个京官,曾国藩每天都在为钱发愁。 清朝官位最高的一品官员,年薪为两白银,折合人民币约6万多元。官位越低,年薪越少,七品官员的年薪折合人民币只有1万多元。康熙、雍正年间,一些胆子大的官员给皇帝上奏,哭诉工资太少,希望提高工资。 一品官员位极人臣,应酬多、开销大,朝廷给的工资根本就无法满足日常开销,除非闭门不出、不社交。虽然工资低,但是一品官员几乎都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皇帝给他们的赏赐十分丰富。一品官员的住所由皇帝安排,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除了一品官员以外,其他官员需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曾国藩在京为官12年,虽然一路升迁,官至正二品,但是他根本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子。绝大多数京官都只是表面风光,生活过得十分窘迫。只有正一品官员位高权重,不仅皇帝重视他们,下面的人也要巴结他们。 随着官位的升迁,曾国藩为了维持体面,必须租更好的房子。一开始,他看上一座四合院,干净明亮而且价格便宜,结果房子里有女人自杀,曾国藩败兴而归。一家人搬进另一套四合院,家人接连生病,曾国藩被告知房子风水不好,只能再度搬家。 他们搬到了一座风水好、阔气的四合院,曾国藩每个月必须拿出80%的工资支付高昂的租金。在京为官的12年间,曾国藩和其他京官一样,挤破脑袋也想去外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贴补家用。曾国藩得到了一次去外地做考官的机会,一路上赚了8千多两白银。 京官为了维持体面,需要仆人伺候。曾国藩不仅穷,而且脾气大,仆人看不起他,和他吵了一架。仆人收拾行李,毫无留恋地离开曾国藩,跑去另一个富裕人家工作。曾国藩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在京城做官,曾国藩每年都要借钱,外债颇高。 二、京官和地方官 雍正年间,为了提高京官的待遇,京官们拿双倍工资。但是,京城的物价极高,再加上人情往来,京官们的生活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除了家世显赫的京官,像曾国藩这样的“北漂”京官依然过着窘迫的生活。 京官们每次上朝都要穿朝服,穿什么样式的朝服由皇帝决定,京官们必须准备不同样式的朝服。做一套朝服十分昂贵,贫困的京官入不敷出,只好向富裕的京官租朝服。富裕的京官把闲置的朝服租给同事,又赚了一笔钱。 雍正发现地方官向百姓收取苛捐杂税,为了制止地方官贪腐,雍正给地方官发“养廉银”。地方官虽然没有双份工资,但是养廉银十分可观。各地收税后,地方官们可以从中得到养廉银。有的地方官可以拿到高达几十万两的养廉银,贫穷地区的地方官也有上千两养廉银。 京官的双倍工资,在地方官的“养廉银”面前显得十分寒酸。家底薄的京官想去做地方官,地方官又挤破脑袋想进京为官。曾国藩后来做了“两江总督”,官至一品,每年的花费高达二十万两。可见,在外地做官比在京城为官赚得更多。 清朝“正一品”的官员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身居高位,皇帝给他们的赏赐和福利很多。“正一品”官员是其他官员巴结的对象,不仅京官要和他们搞好关系,地方官更是挤破脑袋也要和他们搭线。地方官搜刮民脂民膏,富得流油,送给“正一品”官员的金银财宝数不胜数。 “正一品”官员的工资待遇不高,但是皇帝给他们分配住房、子女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待遇都是其他官员不能享受的。“正一品”官员靠着皇恩浩荡,也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甚至惠及子孙后代,令人感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zia.com/xdzxwgy/11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牛矿工彭国华挺过172小时地震后把
- 下一篇文章: 猫咪缺少安全感的6大表现,不要傻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