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到底是什么意思?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包括各种草药和非草药类的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美国、欧洲每年死于药物性肝损伤的人数各有20万左右,擅自过量服用药物是主要原因。上市药品中有也有千余种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如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在欧美发达国家,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感染药物、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是导致DILI的常见原因。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作为DILI的病因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国内也有报道称,DILI的发生,中草药的因素占了23%,其次是抗感染药占17.6%、抗肿瘤药占15%、激素类药占14%、心血管药物占10%、非甾体类抗炎药占8.7%、免疫抑制剂占4.7%、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占2.6%。可见,中草药是占比最高的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类别。

但是,大家都知道,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人们健康生活对中药及其制剂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在临床中其引起肝损害的报道亦有增多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据相关文献报道,中药所致的肝损害占临床药物性肝损害总病例的4.8%-74.14%。多家医学界期刊报道中药肝损害占药物性肝损害的20%左右,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涉及品种数量亦有增多趋势。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发病数量和危害程度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重视中药的肝毒性,对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药物性肝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分清这些药物,提高自身的安全用药医意识。那么,常见的可导致肝损害的中药大致都有哪些呢?目前已有报道肝损害的单味中药有:何首乌、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蜈蚣、川楝子、苦楝子、芫花、革乌头、土三七、鸦胆子、五倍子、白及、防己、青黛、姜半夏、密陀僧、蒲黄、麻黄、商陆、常山、黎芦、罂粟、苍术、合欢皮、土荆芥、大风子、鱼胆、蜈蚣、蟾蜍、朱砂、斑蝥、穿山甲、雄黄、砒石等。已有报道导致肝损害的复方和中成药有:大柴胡汤、小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疳积散、雷公藤多甙、雷公藤片、壮骨关节丸、追风透骨丸、复方青黛丸、壮骨伸筋胶囊、骨仙片、牛黄解毒片、天麻丸、消银丸、克银丸、白癜风胶囊、消核片、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穿山甲片、逍遥丸、连翘败毒丸、消癣宁、安络丸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掌握药物性肝病已相对明确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年龄:高龄是DILI重要易感因素。20%老年黄疸由药物引起,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逐步下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老年人肝脏血流减少,血液中主要药物载体蛋白为血清白蛋白和a1酸性糖蛋白,两者也均下降。一项例患者的研究显示,使用异烟肼治疗时转氨酶升高率老年人组要高于低年龄组5倍以上。

2、性别:在两个大规模的研究中,61%-66%药物性肝损伤发生于女性,约为男性的1.5倍。其性别差异出现在20岁以后。

3、药物因素: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疗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常可影响DILI的潜伏期、临床表型、病程和结局。一种药物可改变其他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上DILI风险增加不容忽视的因素,如当抗结核药物与唑类抗真菌药、甲氨蝶呤、抗痉挛药等药物同时使用时,DILI的发生率将增加;利福平和异烟肼联合用药,比单用异烟肼产生毒性更早,转氨酶水平更高。研究显示,单用异烟肼肝损发生率是1.6%,单用利福平是1.1%,而联用是2.6%。中药材种植和炮制等过程中的污染也是增加DILI发生风险的重要因素。

4、酗酒:乙醇可阻止线粒体从胞浆中摄取谷胱甘肽,导致线粒体选择性耗尽谷胱甘肽,使肝脏解毒功能受到损害。

5、营养状况:在试验性动物和人类中,禁食可以降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阈值。禁食耗尽了大量的肝糖原,亦消耗谷胱甘肽。

6、肝脏的基础疾病: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更易发生DILI。一旦发生DILI,出现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更高。

本文部分素材摘自于期刊《肝博士》年2期

张聿良所攥《药物性肝损害损伤》;《亚太传统医药》年11卷5期

王学勤等人所攥《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编辑

排版夏丹

审校曲伟

图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zia.com/xdzycxz/1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