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皮肤病的小偏方
皮肤科疾病常用的中药外治法,包括疱疹、荨麻疹、痤疮、银屑病、脱发、疣、癣等皮肤科疾病的中药外治方法。一、疱疹疱疹初往往先有烧灼感,搔痒或疼痛,继而出现红斑、水疱,损害破裂后露出糜烂面,然后结痂,痂脱而愈。临床最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热疱”“蛇丹”等范畴,多由风热毒邪阻于肺胃,或肝胆火旺,湿热内蕴所致。(一)、风热袭表型多见于单纯疱疹,皮疹发于口鼻及生殖器周围,皮肤灼热刺痒,红疹,水疱,疱液透明或混浊,数日后干燥结痂。1、方1(1)、组成:新鲜荷花瓣10张。(2)、用法:将荷花瓣贴于患处,外用胶布固定日换4一5次,3日为1疗程。2、方2(1)、组成:生蒲黄6克,黄连3克,冰片0.5克,麻油适量。(2)、用法:先将黄连、冰片磨成细粉,再和入蒲黄,加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3次,3日为1疗程。(二)、肝胆湿热型多见于带状疱疹。疱疹好发于颜面及胸胁,皮肤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局部灼热疼痛。1、方1(1)、组成:新鲜柿子5只,冰片1克。(2)、用法:将鲜柿子榨汁去渣,加入冰片溶化,取药汁涂于患处,1日4一5次,3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雄黄6克,白矾3克,冰片1克。 (2)、用法:将雄黄、白矾、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加入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次,3日为1个疗程。 二、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风团样损害,常骤然发生,瘙痒剧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瘾疹”范畴,多由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或脾胃湿热,郁于皮毛所致。 (一)、风热外袭型 症见皮肤风团色红,此起彼落,搔痒剧烈,遇热或汗出易发,遇冷则减等。 1、方1 (1)、组成:新鲜芝麻杆克。 (2)、用法:将芝麻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洗擦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豨签草60克,地肤子15克,白矾9克。 (2)、用法:将豨签草、地肤子、白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二)、脾胃湿热型 症见皮肤风团鲜红,状如云片,搔痒不已,伴有身重纳呆,脘腹胀痛,大便秘结或泄泻等。 1、方1 (1)、组成:新鲜青蒿叶60克。 (2)、用法:将青蒿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苦参30克,马齿苋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明矾9克。 (2)、用法:将苦参、马齿苋、白鲜皮、地肤子、明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三、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故又名青春痘。临床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散在的毛囊性丘疹,部分顶部有小脓疱,破溃后可有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疤痕。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肺风粉刺”范畴,多由肺经风热或肠胃湿热所致。 (一)、肺经风热型 症见皮疹色红或稍红,局部瘙痒,或焮红疼痛,多伴有颜面潮红,口干尿黄等。 1、方1 (1)、组成: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腊梅花9克,月季花9克,白芷9克,丹参9克,大黄9克。 (2)、用法:将金银花、野菊花、腊梅花、月季花、白芷、丹参、大黄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苍耳子20克,王不留行15克,白矾5克。 (2)、用法:先将苍耳子、王不留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矾溶化,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二)、脾胃湿热型 症见皮疹红肿疼痛,脓疱迭起,多伴有便秘溲赤,纳呆腹胀等。 1、方1 (1)、组成:大黄15克,硫黄15克,硼砂6克。 (2)、用法:将大黄、硫黄、硼砂,磨成细粉和匀,用茶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日1换,7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新鲜芦荟60克。 (2)、用法:将鲜芦荟捣烂取汁,涂擦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3、方3 (1)、组成:绿豆30克,白芷10克,面粉30克,鸡蛋1个。 (2)、用法:先将绿豆、白芷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面粉调匀,用鸡蛋清调至糊状,制成面膜,临睡前敷贴患处,清晨洗去,7日为1疗程。 四、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表皮生成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界线分明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干癣”、“白疕”、“松皮癣”等范畴,多由血瘀风燥或血热风燥所致。 (一)、血瘀风燥型 症见皮肤损害偏暗红,鳞屑不厚,皮粗如牛皮样,并有色素沉着,病程长,经年不愈等。 1、方1 (1)、组成:硫黄10克,海螵蛸10克,雄黄6克,轻粉6克,冰片3克,凡士林克。 (2)、用法:先将硫黄、海螵蛸、雄黄、轻粉、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凡士林调成糊状,涂于患处,1日1次,7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黑豆0克。 (2)、用法:将黑豆放入锅内,小火煎熬取油,冷却后涂于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二)、血热风燥型 症见皮肤潮红,鳞屑不厚,剥去后有小出血点,皮疹发展迅速,搔痒不已,遇热或心情烦躁时加剧等。 1、方1 (1)、组成:杏仁60粒,猪油15克。 (2)、用法:先将杏仁去皮尖,捣烂如泥,再加入猪油调匀,涂于患处,1日1次,7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苦参60克,凤尾草60克,草河车60克。 (2)、用法:将苦参、凤尾草、草河车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待温后外洗患处日2次,7日为1疗程。 五、脱发 脱发常见的有斑秃、脂溢性脱发等,其发病原因有内分泌失调,精神创伤,血管机能紊乱,神经营养障碍,免疫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等。临床表现以头发脱落为主。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油风”范畴,多由肝郁血瘀或阴血虚弱,血不养发所致。 (一)、斑秃 症见突然脱发,脱发区可呈圆形或椭圆形,甚至全部头发脱落,脱发处皮肤光滑。 1、方1 (1)、组成:新鲜毛姜30克。 (2)、用法:将毛姜切片,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艾叶6克,菊花6克,薄荷6克,防风6克,蒿本6克,藿香6克,甘松6克,蔓荆子6克,荆芥6克。 (2)、用法:将艾叶、菊花、薄荷、防风、蒿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3、方3 (1)、组成:斑蝥1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酒精毫升。 (2)、用法:将斑蝥、红花、川芎放入酒精内浸泡7日后,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二)、脂溢性脱发 症见脱发于前发际及两端,逐渐稀疏,脱发处有细软毛发,头发皮脂溢出,伴有瘙痒。 1、方1 (1)、组成:新鲜侧柏叶克。 (2)、用法:将侧柏叶捣烂取汁,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新鲜覆盆子克。 (2)、用法:将覆盆子捣烂取汁,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六、疣 疣为生在皮肤浅表的小赘生物,体小如粟米,或大如黄豆,呈颗粒状,散在或簇集成群,发病部位不同,疣状不一,较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跖疣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疣子”、“疣目”等范畴,多由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肝虚血燥,气血凝滞肌肤所致。 (一)、寻常疣 症见疣子米粒样至黄豆大小,表面粗糙不平,形如花蕊,触之坚硬,色呈灰黄或污褐色,常单发,亦可多发。 1、方1 (1)、组成:鸦胆子15粒。 (2)、用法:将鸦胆子去壳取仁,捣烂如泥,涂敷疣体上,外用纱布包扎,每3—4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大蒜1枚。 (2)、用法:先用无菌剪剪破疣的头部,以见血为好,再将大蒜捣烂如泥,涂敷疣体上,外用纱布包扎,每3—4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 (二)、扁平疣 症见疣子粟米至高粱米大小,呈散在性分布或密集,疣体表面光滑,触之较硬,偶有微痒。 1、方1 (1)、组成:新鲜鸡内金3张。 (2)、用法:用鸡内金拭擦疣体,1日3—4次,7日为1疗程。 2、方2 (1)、组成:马齿苋30克,苍术9克,蜂房9克,白芷9克,细辛9克,蛇床子12克,苦参15克,陈皮15克。 (2)、用法:将马齿苋、苍术、蜂房、白芷、细辛、蛇床子、苦参、陈皮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1一2次,7日为1疗程。 更多养生知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zia.com/xdzycxz/10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抑郁症多久能治好,需要几个周期,怎样正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