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致肝损害的研究
当前,药源性肝损害(DILI)已成为临床较常见的/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药源性疾病[1]。而中药肝损害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和人们普遍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不无关系[2]。目前,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发病数量和危害程度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重视中药的肝毒性,对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药物性肝病具有重要的意义[3]。 常见致肝损害中药目前已有报道肝损害的单味中药有:何首乌、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蜈蚣、川楝子、苦楝子、芫花、草乌头、土三七、鸦胆子、五倍子、白及、防己、青黛、姜半夏、密陀僧、蒲黄、麻黄、商陆、常山、黎芦、罂粟、苍术、合欢皮、土荆芥、大风子、鱼胆、蜈蚣、蟾蜍、朱砂、斑蝥、穿山甲、雄黄、砒石等。 已有报道导致肝损害的复方和中成药有:大柴胡汤、小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疳积散、雷公藤多甙、雷公藤片、壮骨关节丸、追风透骨丸、复方青黛丸、壮骨伸筋胶囊、骨仙片、牛黄解毒片、天麻丸、消银丸、克银丸、白癜风胶囊、消核片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穿山甲片、逍遥丸、连翘败毒丸、消癣宁、安络丸、昆明山海棠片等[3]。 中药致肝损害临床表现从目前文献回顾和临床资料总结来看,中药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和急性肝损害,临床症状有:乏力、黄疸、恶心和肝区痛等;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4]。此外,有文献指出胃肠道症状是DILI较早出现的症状,如胃脘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5]。 中药引起肝损害因素中药因素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存在误区,“天然药物无毒性”是宣传误导。“是药三分毒”,中药的毒性在历代本草、医书中均有明确的论述,如破瘀散结以及杀虫类中药不宜久服,久服易伤正气,应“中病即止”。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非常复杂,除直接损伤肝脏的化学成分外,在体内代谢产生有毒性的中间代谢产物也可能损伤肝脏。 患者因素患者自服、误服或迷信某些中(成)药或秘方、偏方,在未经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肝损害。因年龄或健康状况不同,如老人、小儿、体弱、孕产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都较易引起中毒反应。少数人因个体差异,常规剂量也可发生毒性反应。 医源性因素不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违反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按照西医西药的思维使用中药是导致中药副作用的重要原因。 中药所致肝损害的防治重视中草药的毒性,提高对中药肝损害的认识,不仅仅是针对医务工作者,同时对广大群众亦应加强宣传教育。中药的管理应严格,完善和规范中药的生产、加工炮制、保存等标准。在剂量、疗程、配伍、给药途径等环节应有严格的规定,以防止因使用不当而致中毒。在药物的说明书中应标明中药可能的毒副作用。对单味中药和复方以及中西药配伍的毒理研究应深入。尤其是长期毒性研究。在新药研究中,对其安全性考察要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对已有多个报道或经动物试验证实有肝损害的药物,在临床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在的确需要使用时,要严格限制使用剂量与疗程,并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临床应用中药治疗肝炎时要注意中药本身可能所致的肝损害。 对有过敏史,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不全的者应特别注意。用药期间尤其是应用新药治疗时,应监测毒副反应,定期对血象、尿液、肝功能等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皮疹、黄疽,应立即停药,并复查肝功能。 对有DILI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再度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 简约NEWSEASON治疗 立即停用致病中药;卧床休息,应用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密切检测肝功能等指标;选择合理保肝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行辨证施治和中药特效解毒药的应用如防风、甘草解苍耳子、曼陀罗中毒等[6]。 人工肝和肝移植支持系统是基于培养肝细胞的体外肝支持,其不仅可以部分弥补肝脏的解毒功能,还可产生凝血因子;药物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生存率可达60-90%。因此,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移植可提高因药物性肝病致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 中药的毒性成分十分复杂,引起肝损害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中药性肝损害的危害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重视对中药肝损害及其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深人研究,以使合理用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减少中药DILI的发生。 版权声明: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zia.com/xdzxwgj/6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道分享活用时方的中医歌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