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的历史,看完全知道了
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这些都是古代典籍中对三七的描述。三七作为名贵的中药材,历史悠久,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古籍中的三七! 《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清代陈士铎著 “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本草纲目拾遗》(年)——清代赵学敏著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本草求真》(年)——清代黄宫绣著 “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玉楸药解》(年)——清代黄元御著 “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医学衷中参西录》(~年)——清代张锡纯著 “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 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 凡疮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中国医药大辞典》(年) “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玛卡帝国编辑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养生行业第一原创平台 传播养生真实营养知识 分享养生行业最新资讯 养生爱好者都在白癜风如何确诊治疗好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zia.com/xdzcsjg/2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鱼油软胶囊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文章: 脚底板长鸡眼送你2个中医不外传的小秘方